【廚房實驗室】在教室的廚房實驗室

J這個學期開始了夢想之一的社團-健康點心社。
其實是很想把社團名稱就叫做「廚房實驗室」,希望大家一起在社團裡一起玩料理。J是個料理達人嗎?不!一點也不!但正因為以前都太覺得進廚房做料理是一件難事,所以很自卑的認為無法做出任何的料理或點心,僅僅只能煮麵、煮水餃和燙青菜,就連炒菜都不會。

J和E婚後開始會想要為他做點什麼,於是開始研究很多的食譜,現在的部落客好棒喔!他們不僅有詳盡的圖文介紹,有些還放了影片上去呢!再加上隨E到UK過生活的期間,餐餐都要自己打理,連派對也不例外!於是激發了內在的潛能。回想起來,其實我當時大學聯考的第一志願可是「家政系」呢!誰知,時過境遷,連家政系都轉型了。不過這樣也好,讓我帶著可愛的學生們一起做料理,我們都有更強的實驗性和開創性空間了。

偶然的機會發現了這一篇文章《Eat Play Learn》提到了「食育教養」,裡面的內容讀得激起共鳴!帶著學生玩料理的過程中,的確發現他們很多都是第一次拿水果刀、第一次削水果皮、第一次拿菜刀,更不要說第一次開瓦斯爐或下鍋煎東西了。孩子利用下課時間先提前備料,他們一點句辛苦都沒說,各個都樂在其中。
好文與大家共賞,至於社團的花絮J會陸續跟大家分享~

http://mag.udn.com/mag/newsstand/storypage.jsp?f_ART_ID=377136


廚房,總被許多大人列為孩子們的超級禁區。但是,你可能不知道的是,廚房不僅可讓孩子學到生活自理的能力;在料裡的過程中,也能培養認識食物的過程。還有,家長一定要知道的,料理也是生活美學的一部分。
【採訪撰文/吳慧敏;諮詢/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副教授唐先梅】
Eat Play Learn

別訝異!孩子其實喜歡做家事

食育教養 銳不可擋

日本很早就掀起一股食育教養的風潮,他們認為由家長帶著孩子從小開始接觸廚房,不僅能培養獨立面對生活的能力,也能體會從採買食物,看見食材的原始模樣,再從烹飪到餐桌上的過程,瞭解之後,更能體會煮食者的辛勞,也就更不容易挑食了。
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副教授唐先梅表示,在她個人發表的研究中發現,其實孩子從小就喜歡參與家務事。例如年齡小的孩子,可以進行簡單擺放筷子的動作,也可以訓練孩子大小肌肉的動作發展;反之,越大的孩子為什麼越不喜歡參與家務?老師的研究發現了一個有趣原因:家長通常是影響孩子做家務意願的主要因素。

這是因為,年紀越小的孩子將家務的過程視為一種遊戲,無論做好與否,家長通常不會露出責備的口吻,也會給予較多的稱讚與讚美,像是:「哇!你好棒喔。你是我的乖孩子」。在正向回饋的鼓勵下,得到讚美的孩子,也就更喜歡參與家務,對他來說,這是一件開心的事情。

家長通常是影響孩子做家務意願的主要因素。
別扼殺寶貝參與家務的主動性
隨著年紀的增長(或許你可以就你的生活經驗回朔),家長與孩子對於家務的立場開始轉換。孩子逐漸認知到家務是為了分擔家長的辛苦,也是家庭參與的表現方式,只是這時候的家長卻認為,讓孩子參與家務的目的在於學習,一旦孩子未能善盡責任,家長便使用指責的口吻告訴孩子該怎麼做比較好,但孩子卻認為「我這麼辛苦的完成家務,你卻告訴我這裡做不好,那裡做不好。」雙方的立場不同,讓孩子逐漸減低參與家務的意願。

其次,傳統社會認為男主外女主內,於是女孩被要求學習家務,也會直接造成女孩討厭家務的參與。最後,大部分的家長會隨著自己的狀況決定要不要做家務,常見到大人覺得「我今天太累了,明天再做。」或是「今天有客人要來,我要趕緊掃地。」等狀況,但對孩子卻用命令式的指揮,像是當下要求孩子不能再看電視,立即出門倒垃圾。大多數的孩子無法像大人有參與家務的自主權,也會減低他們參與家務的喜好度。

從家務培養責任感
當參與家務從遊戲變成責任,孩子往往變得不喜歡做家事,唐先梅老師提醒家長,孩子參與家務的過程中,家長可以適時的給予稱讚,即使孩子長大了依然要維持鼓勵的習慣。
家務也是增進親子互動的絕佳時刻,與大人共同參與的過程中,可以分享彼此的心情,促進親子連結的親密感,無形中也養成孩子責任感的培養。從個人的家務空間(例如遊戲區、房間等),再到為自己負責的人生態度和社會責任,都有顯著的效果呈現。

廚房不僅學習廚藝,也代表自己能不能獨立生活的指標之一。
廚藝養成 學習自理邁向獨立
其中廚房便是此次我們要討論的焦點。現在已經有許多家長帶著孩子進廚房,不僅學習廚藝,也代表自己能不能獨立生活的指標之一。唐先梅老師表示,年紀越小的孩子,一定要請家長帶著孩子進廚房,在廚房中,孩子可以漸進式的清楚廚房的特性,了解食物烹飪的原則,藉由簡單的打蛋、揉麵糰等不需要靠近火源或是危險工具的前提下,藉此學習大小肌肉與力道的控制;在秤量麵粉的重量時,也可學習數字的概念,同時培養專注力。

隨著年紀的增長,等到孩子進入中高年級之後,自己是否有能力為自己準備一道簡單的料理,也是代表邁向獨立生活的第一步。唐先梅老師認為,當一個孩子把米洗滌完畢到蒸熟成飯,再煎上一個荷包蛋的過程,除了發現自我的能力,也會增進信心與成就感。

另一方面,唐先梅老師舉出,有時候帶著孩子到市場購買材料的行為,也能讓孩子學習金錢的衡量與花費,可以告訴孩子一個玩具可以準備多少食材,從中了解「比價」的觀念,給予正確的價值觀;再者,也讓孩子慢慢習得市場行情,養成金錢使用的觀念。

帶孩子進廚房 安全第一
唐先梅老師指出,孩子從小便可以由家長帶著進廚房,首要條件便是設立一個安全的環境。不要讓幼兒園小孩接觸火源、尖銳的刀子、熱水瓶等危險物品,讓孩子具備安全概念,學習正確的使用廚具設備。儘管面對較大的小學孩子,具危險性的工作,仍是得在家長帶領下操作,也讓孩子逐漸知道,廚房不是遊戲的場所。

文化再現 做中學 學中做
帶著孩子進廚房的益處多多,除了生活技能與獨立自主的養成。家長進一步更可以帶著孩子從食材的購買,了解何謂當季食物,搭配節氣飲食,更可以讓孩子知道每個地方、習性、飲食的不同,像是冬天是橘子盛產的季節,而夏天則是西瓜採收的時候。也可以透過不同地域性和國家的飲食文化,讓孩子體會文化的差異,生活常識與飲食文化便在做中學的腳步中逐一開啟孩子的視野。

唐先梅老師表示,歐美學者曾驚訝於臺灣人晚上的外食人口比例非常高(應該是都會區),顛覆他們的想像。的確,當外食相對節省時間、金錢後,許多人便選擇不再開伙,廚房逐漸成為家中凋零的一角。不過,所謂的飲食文化,媽媽的味道在無形中可能會漸漸消失,是否也表示傳統文化的凋萎?這的確值得現代家庭深思一番。

帶孩子進廚房不麻煩
大部分的家長總是認為「帶孩子進廚房更麻煩」,但唐先梅老師要跟家長分享的是「教育本來就是麻煩的一件事」,不可避免,孩子需要家長花時間陪伴他一起成長,所謂的陪伴也不再只是盯著他寫功課,或是跟著他看電視玩電腦(大多時候是各看各的),沒有任何互動的機會。

唐先梅老師認為,透過全家人一起完成晚餐的課題,不僅充滿效率(因為大家的共同目標便是「吃」),也可讓孩子從準備食材到煮食的過程中,了解料理的工序與花費的心力,不管食物美不美味,都將能提高孩子的成就感,並且有效戒除孩子挑食的壞習慣。

料理也是生活美學的一部分。

料理美學 盡在過程中
料理也是生活美學的一部分。唐先梅老師舉例,料理過程中,小朋友可以做點裝飾的動作,例如擺盤、點綴小物,組成有趣的圖形,豐富孩子的生活創意。最後,我們慢慢發現,生活中隨意取得的食材都能隨時變化出多樣化的成品。

重要的是,唐先梅老師分享,食物所帶來的滿足不只是味蕾的填飽,也反應在幸福精神的滿足之上,尤其當一道道自己完成的食物端上桌時,我們彷彿聞到了馨香與幸福感。

唐先梅
學歷: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農學碩士、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兒童與家庭研究所哲學博士
現職: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副教授
【更多內容請見2012年3月號媽咪寶貝雜誌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【教學分享】2014我的年度代表字

【班級經營魔法盒】㊙️初任(新任)五年級導師開學前的準備